【基本案情】
2014年1月12日至2016年4月7日期间,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涪陵化工)因超标排放污水、废气等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处罚12次。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了涪陵化工污染环境的相关事实之后,涪陵化工在当地政府及环保监管机构的监管下,制定了整改处置方案,并按方案要求组织整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支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起诉。诉讼中经鉴定,本案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为523700.80元。
【裁判结果】
在法院审理期间,涪陵化工纠正违法行为,实现达标排放。涪陵化工已按环境保护行政监管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且正在实施。经法院主持调解,涪陵化工按整改方案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复绿及受损环境修复工作;在专家组的参与下,涪陵化工在鉴定的生态修复费用523700.80元的基础上,自愿对鉴定报告中未能量化的部分补充赔偿8万元,另行支付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费20万元,以上款项共计803700.80元。为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法院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之后,依法公示调解协议内容,并在公告期间届满后,对调解协议内容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了审查,确保调解符合公益诉讼目的,生态环境损害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济。涪陵化工已在调解书规定的期限内将赔偿款共计803700.80元交至法院执行账户。结案后,为监督涪陵化工的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人民法院向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发送了司法建议。
【典型意义】
因涪陵化工的污染事实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被央视曝光,本案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典型性。为充分确保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4名人民陪审员与3名审判员共同组成7人制合议庭进行审理。
涪陵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多次违法超标排污,对水体、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法院依法确认该企业存在污染环境的违法事实。诉讼中,涪陵化工在环保部门监管下按照整改处置方案积极整改,停止侵害,实现达标排放,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部分得以实现,使本案具备了调解的基础。
法院将调解协议在互联网公开,保障社会公众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调解程序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引入专家参与诉讼制度,在重庆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中挑选了3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鉴定意见和及解协议中的环境修复技术部分进行审查,保证裁判结果的科学性;以调解书的形式确认企业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下制定的整改方案,未要求企业另行制定修复方案,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资源,减轻当事人讼累;主动向当地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被告的上级公司发送司法建议,保障调解结果的正确执行,确保环境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来源:重庆市高法院公布2016-2017重庆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