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2]64号),要求制定出台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和分行业的核算方法等。
本方法以《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为依据,旨在指导和规范本市电力、热力生产行业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制定过程中,按照国家在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过程中的做法,充分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指南和文献资料,广泛听取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和本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形成本方法。
本方法是首次发布,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不足,希望能够及时得到相关反馈意见。今后将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本方法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本方法起草单位:上海市信息中心。
本方法参与单位: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能集团华东分公司、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
本方法主要起草人:刘佳、蒋文闻、臧玲、凌云、朱君奕。
本方法主要参与人:徐浩强、鞠学泉、张东海、罗鸿斌、余星、彭鹓、顾庆平、齐康、王延松。
本方法咨询专家:施明融、王智强、虞凭、陈红良、刘卫星、张麒、邱宇晨、程鑑明、张宏滨、马琼云、李继钢、苏翊、沈保中、周晔芳、王宗挺、白微。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本市电力、热力生产行业的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本方法所指温室气体排放仅指二氧化碳排放。
2 引用文件与参考文献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2011)
《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07)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
3 边界确定
排放主体原则上为独立的电力、热力生产单位,与本市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统计边界基本一致。
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范围包括其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其中,直接排放是指发电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和供热机组等生产系统燃烧消耗煤炭、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间接排放是指排放主体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电力和热电联供的生产单位核算范围仅包括直接排放,其他供热等生产单位核算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4 核算方法
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按(1)式计算,具体排放示例见表4-1:
表4-1 排放主体排放示例
排放类型
|
排放示例
|
直接排放
|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如:煤、石油、天然气、汽油、煤油及柴油等燃烧排放
|
间接排放
|
使用外购的电力、热力导致的排放
|
直接排放的核算可采用基于计算的方法或基于测量的方法,间接排放的核算采用基于计算的方法。基于计算的方法是指通过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参数之间的计算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基于测量的方法是指通过相关仪器设备对温室气体的浓度或体积等进行连续测量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
同一排放主体可以选用基于计算或基于测量的方法,如采用基于测量的方法,应通过基于计算的方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4.1 基于计算的方法
4.1.1 直接排放
直接排放是指排放主体使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主要基于分燃料品种与设备类型的消耗总热量、单位热值含碳量和氧化率计算得到。按(2)式计算:
(2)
式中:
f,i分别表示设备类型和燃料品种;
燃料消耗总热量f,i表示设备类型f消耗的燃料i的总热量,单位为十亿千焦(TJ);
单位热值含碳量表示单位低位发热量燃料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单位为吨碳/十亿千焦(t-C/TJ);
氧化率表示燃料中的碳在燃烧中被氧化的比率,以%表示。
消耗的燃料总热量按(3)式计算:
(3)
式中:
p表示燃料品种的消耗批次;
燃料低位热值p表示第p批次单位燃料消耗量的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十亿千焦/吨或十亿千焦/立方米(TJ/t或TJ/m3)。
4.1.2 间接排放
间接排放指排放主体因使用外购的电力、热力所导致的排放,该部分排放源于前述电力和热力的生产。计算公式按(4)式:
(4)
式中:
k表示电力或热力;
活动水平数据表示外购电力/热力消耗量,单位为万千瓦时(104kWh)
或百万千焦(GJ);
排放因子表示消耗单位电力或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CO2/万千瓦时(tCO2/104kWh)或吨CO2/百万千焦(tCO2/ GJ)。
电力和热力排放因子的缺省值见附录A。
4.1.3 数据获取
4.1.3.1 活动水平数据获取
1)化石燃料消耗量数据可通过两种方法获得。
方法一:根据年度购买量或销售量以及库存的变化来确定实际消耗的数据。购买量或销售量采用采购单或销售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库存变化数据采用计量工具读数或其他符合要求的方法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5)
方法二:使用高精确度的标度尺或流量计等各种测量工具对实际消耗进行计量。相关计量器具应符合《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
2)外购的电力、热力活动水平数据根据供应商出具的结算凭证获取。
4.1.3.2 相关参数获取
1)化石燃料低位热值采用附录A所列缺省值。具备条件的也可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应遵循《GB/T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GB/T 22723天然气能量的测定》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中对各项内容(如试验室条件、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测定步骤和结果计算等)的规定,并保留检测数据;使用其他相关方结算凭证中提供的检测值时,应保留相应凭证。电力、热电联供生产单位低位热值以入炉燃料收到基为检测基础,每批次入炉燃料至少进行1次检测,取全年加权平均值作为该燃料品种的低位热值。入炉燃料实物量和热量的获取方法需遵循《DL/T 9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的要求。其他供热等生产单位低位热值以入厂燃料收到基为检测基础,每批次入厂燃料至少进行1次检测,取全年加权平均值作为该燃料品种的低位热值。
2)化石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采用附录A所列缺省值。具备条件的也可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通过对同一样本的低位热值和含碳量进行检测、计算获得。检测应遵循《GB/T476煤的元素分析方法》、《SH/T0656 石油产品及润滑剂中碳、氢、氮测定法》、《GB/T1361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中对各项内容(如试验室条件、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测定步骤和结果计算等)的规定及(1)中低位热值检测的相关规定,并保留检测数据;使用其他相关方结算凭证中提供的检测值时,应保留相应凭证。单位热值含碳量以燃料收到基为检测基础,同一燃料品种每年检测不少于6次,且连续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不小于1个月,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燃料品种的单位热值含碳量。
3)燃烧设备的氧化率采用附录A所列缺省值。对于燃煤设备,具备条件的排放主体也可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氧化率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后,计算获得。氧化率可根据设备类型不同,分别参考(6)式和(7)式进行计算:
1燃煤电站锅炉氧化率通过报告年度内生产系统碳元素物料平衡的原理进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6)
炉渣、飞灰的产量原则上可通过称量的方式获取,特殊原因不能获取称量值的,可按照《DL/T 514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中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采用估算值时,除尘系统效率取100%。
炉渣、飞灰含碳量采用可燃物含量值,检测方法需遵循《D/LT 567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的要求。每个报告年度至少获取6对“炉渣可燃物含量和飞灰可燃物含量”参数,任意两次检测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小于2周。
除尘效率的检测需遵循《GB/T11653除尘机组技术性能及测试方法》的规定。排放主体可在报告期内实施试验获取除尘效率数据,也可采用与报告期最近的一次试验测定数据。
2燃煤工业锅炉(供热锅炉)氧化率根据供热工业锅炉的《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报告》中的计算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4)相关指标值进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7)
式中,i表示灰渣的种类,包括炉渣、飞灰、沉降灰、烟道灰等。
燃煤工业锅炉氧化率相关参数检测应遵循《GB/T10180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中对各项内容(如试验室条件、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测定步骤和结果计算等)的规定,并保留检测数据。设备氧化率的相关参数每年应至少检测1次,如检测后当年进行技术改造的,则应在改造后再次实施检测。
燃料消耗量无法分到具体燃烧设备类型的,其氧化率按100%计。
4.2 基于测量的方法
基于测量的方法,指通过连续测量排放主体直接排放的气体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或体积等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主体可以通过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 Systems, 简称“CEMS”)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实时测量。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技术性能、安装位置和运行管理等应符合相关规定,以减少测量偏差,降低不确定性。
通过基于测量的方法得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主体应通过基于计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4.3 不确定性
在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参数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排放主体应对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不确定性的相关措施进行说明。
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整性:由于排放机理未被识别,无法获得监测结果及其他相关数据;
2)数据缺失: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获得或者非常难以获得相关数据,因而使用替代数据或其他估算、经验数据;
3)数据缺乏代表性:例如某些设备的检测值是在满负荷运行时获得的,而缺少负荷变化时的数据;
4)测量误差:如测量仪器、仪器校准或测量标准不精确等;
排放主体应对核算中使用的每个参数是否存在因上述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和说明,同时说明降低不确定性的措施。
具体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参考本方法附录D。
5 监测
监测是指排放主体为获取与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数据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监测计划的制定和监测的实施等。
5.1 监测计划
排放主体在报告期开始前应制定并向主管部门提交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
1)排放主体的基本信息,包括排放主体名称、报告年度、行业代码、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经营地址、通讯地址和联系人等;
2)排放主体的排放边界;
3)核算方法相关说明:选择基于计算的方法时,应对活动水平数据(如能源消耗量等)的获取和相关参数(如低位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氧化率等)的选择及获取方式进行说明,若相关参数的获取采用检测的方法,应提供参数的检测说明;选择基于测量的方法时,应对测量实施操作进行说明,包括仪器选取、技术性能、安装位置和运行管理等;
4)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及拟采取的措施。
监测计划在同一报告期内原则上不得更改,若发生更改,应上报主管部门。排放主体应对监测计划的更改进行完整的记录。
具体监测计划模板见附录B。
5.2 监测实施要求
排放主体应根据核算方法的不同,对活动水平数据、相关参数和测量参数等进行监测。
若采用基于计算的方法,排放主体应对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参数进行监测。活动水平数据的监测主要指对能源消耗量、产品产出量的监测,如烟煤、天然气的消耗量、电力和热力的产出量等,具体可采用结算凭证及库存量记录或直接计量等方式;相关参数的监测主要指对低位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氧化率及燃料工业分析相关指标等的监测。若排放主体选择检测的方式获取相关参数,则应遵循上述标准方法。
若采用基于测量的方法,排放主体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浓度或体积进行监测,可采用实时监测或其他方式。
6 报告
年度排放报告由排放主体编制,经第三方核查机构出具核查报告后,提交主管部门。
6.1 报告编制
年度排放报告应包括下列信息:
1)排放主体的基本信息,如排放主体名称、报告年度、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经营地址、通讯地址和联系人等;
2)排放主体的排放边界;
3)排放主体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工艺流程(如有);
4)监测情况说明,包括监测计划的制定与更改情况、实际监测与监测计划的一致性、温室气体排放类型等;
5)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信息:
a)采用基于计算的方法时,应报告以下内容: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应报告分燃料品种的消耗量;对应的相关参数的量值及来源;电力和热力排放应报告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的消耗量;
b)采用基于测量的方法时,应报告以下内容:排放源的测量值、连续测量时间及相关操作说明。
6)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及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说明;
7)其他应说明的情况,如CO2清除、生物质燃料燃烧排放、废弃物处置排放等内容;
8)真实性声明。
具体年度排放报告模板见附录C。
6.2 数据质量控制
为使年度排放报告准确可信,排放主体可通过以下措施对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进行质量控制。
1)排放主体应对数据进行复查和验证。
数据复查可采用纵向方法和横向方法:纵向方法即对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比较,包括年度排放数据的比较,生产活动变化的比较等。横向方法即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较,包括采购数据、库存数据(基于报告期内的库存信息)、消耗数据间的比较,不同来源(如排放主体检测、缺省值等)的相关参数间比较等。
2)排放主体应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校准、调整。
当器具不满足监测要求时,排放主体应当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6.3 信息管理
排放主体应记录并保存下列资料,保存时间不少于5年:
1)核算方法相关信息: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及相关参数的相关资料(如消耗量的原始凭证、检测数据等相关凭证),不确定性及如何降低不确定性的相关说明;
2)与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相关的管理材料;
3)数据质量控制相关记录文件;
4)年度排放报告。
附 录 A
表A-1化石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低位热值缺省值
燃料品种
|
单位热值含碳量
|
低位热值
|
无烟煤
|
27.5 t-C/TJ①
|
20.304×103KJ/Kg②
|
烟煤
|
26.2 t-C/TJ①
|
19.570×103KJ/Kg②
|
炼焦煤
|
25.4 t-C/TJ①
|
27. 49×103KJ/Kg②
|
褐煤
|
28.0 t-C/TJ①
|
14.080×103KJ/Kg②
|
洗精煤
|
25.4 t-C/TJ①
|
26.393×103 KJ/Kg④
|
焦炭
|
29.4 t-C/TJ①
|
28.435×103KJ/Kg②
|
其他煤制品
|
33.6 t-C/TJ①
|
17.460×103KJ/Kg②
|
煤焦油
|
22.0 t-C/TJ③
|
33.453×103KJ/Kg⑤
|
沥青
|
22.0 t-C/TJ①
|
39.023×103KJ/Kg④
|
焦炉煤气
|
13.6 t-C/TJ①
|
17.406×103KJ/m3②
|
高炉煤气
|
70.8 t-C/TJ③
|
3.771×103KJ/ m3④
|
转炉煤气
|
49.6 t-C/TJ③
|
7.959×103KJ/ m3④
|
其他煤气
|
12.2 t-C/TJ②
|
15.7584×103KJ/m3②
|
原油
|
20.1 t-C/TJ①
|
42.620×103KJ/Kg②
|
汽油
|
18.9 t-C/TJ①
|
44.800×103KJ/Kg②
|
柴油
|
20.2 t-C/TJ①
|
43.330×103KJ/Kg②
|
燃料油
|
21.1 t-C/TJ①
|
40.190×103KJ/Kg②
|
一般煤油
|
19.6 t-C/TJ①
|
44.750×103KJ/Kg②
|
喷气煤油
|
19.5 t-C/TJ①
|
44.590×103KJ/Kg②
|
其他石油制品
|
20.0 t-C/TJ①
|
40.2×103KJ/Kg③
|
天然气
|
15.3 t-C/TJ①
|
38.9310×103KJ/m3②
|
液化石油气
|
17.2 t-C/TJ①
|
47.310×103KJ/Kg②
|
炼厂干气
|
18.2 t-C/TJ①
|
46.050×103KJ/Kg②
|
液化天然气
|
17.2 t-C/TJ①
|
41.868×103KJ/Kg②
|
石脑油
|
20.0 t-C/TJ①
|
45.010×103KJ/Kg②
|
石油焦
|
27.5 t-C/TJ①
|
32.018×103KJ/Kg④
|
注:上述数据取值来源①《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②《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2007);③《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④根据本市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参考折标系数计算得出;⑤《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
表A-2 电力和热力的排放因子缺省值
名称
|
缺省值
|
电力排放因子
|
7.88 t CO2/ 104kWh
|
热力排放因子
|
0.11 t CO2/GJ
|
注:电力、热力排放因子根据上海市2010年能源平衡表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计算获得。
表A-3 发电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分燃料氧化率缺省值
装机容量级别
(MW)
|
煤炭氧化率
|
燃油氧化率
|
燃气氧化率
|
300
|
99.20%
|
100%
|
100%
|
600
|
99.50%
|
100%
|
100%
|
900
|
99.80%
|
100%
|
100%
|
1000
|
99.90%
|
100%
|
100%
|
表A-4 供热机组分燃料氧化率缺省值
煤炭氧化率
|
燃油氧化率
|
燃气氧化率
|
98.00%
|
100%
|
100%
|
附 录 B
上海市电力、热力生产业温室气体
排放监测计划
排放主体(盖章):
监测年度: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
表B-1 排放主体基本信息
排放单位名称
|
|
单位性质
|
|
监测年度
|
|
组织机构代码
|
|
法定代表人及职务
|
|
所属行业
|
|
行业代码
|
|
注册地址
|
区(县)
|
经营地址
|
区(县)
|
邮编
|
|
通讯地址
|
区(县)
|
邮编
|
|
单位分管领导
|
|
电话
|
|
传真
|
|
单位管理部门
|
|
传真
|
|
部门负责人
|
姓名
|
|
职务
|
|
电话
|
|
传真
|
|
手机
|
|
电子邮箱
|
|
联系人
|
姓名
|
|
职务
(职称)
|
|
电话
|
|
传真
|
|
手机
|
|
电子邮箱
|
|
|
|
|
|
|
|
|
|
表B-2 基本排放情况说明
排放边界说明
|
1、直接排放
与生产相关的固定燃烧设备及厂区内运输车辆类型、数量、化石燃料类型等相关说明;
2、间接排放
外购电力、热力使用的相关说明。
|
排放类型
|
□直接排放
|
□燃烧排放
|
□过程排放
|
□间接排放
|
表B-3 化石燃料实物消耗量监测计划
燃料品种
|
实物消耗量获取方法
|
获取方法遵循的规范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
□收入量、库存量等燃料物流数据核算
□皮带秤、流量计等计量设备实际计量
□其他()
|
|
表B-4化石燃料低位热值监测计划
燃料品种
|
低位热值
|
采样检测频率
|
检测方法
|
来源
|
备注
|
频率
|
备注
|
来源
|
实施规范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表B-5 化石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监测计划
燃料品种
|
单位热值含碳量
|
采样检测频率
|
检测方法
|
来源
|
备注
|
频率
|
备注
|
来源
|
实施规范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表B-6 煤炭燃料属性监测计划
煤种
|
监测项目
|
频率
|
采样方式
|
化验分析方式与
遵循规范
|
入炉煤
|
低位热值
|
|
|
|
工业分析
|
|
|
|
全硫分析S
|
|
|
|
元素氢H
|
|
|
|
元素碳C
|
|
|
|
入厂煤
|
低位热值
|
|
|
|
工业分析
|
|
|
|
全硫分析S
|
|
|
|
元素氢H
|
|
|
|
元素碳C
|
|
|
|
表B-7 燃煤设备氧化率监测计划
机组名称/编号
|
氧化率来源
|
炉渣和飞灰的采样化验频率/工业锅炉热工性能分析时间
|
检测方法
|
来源
|
备注
|
频率/时间
|
备注
|
来源
|
实施规范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
□检测值
□缺省值
|
|
|
|
□自行检测
□委托检测
|
|
表B-8 直接测量法监测计划
测量仪器说明
|
(仪器名称、型号、性能和安装位置等)
|
测量仪器运行管理说明
|
|
表B-9 不确定性说明
附 录 C
上海市电力、热力生产业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报告
排放主体(盖章):
报告年度: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
(一)排放主体基本信息
表C-1 排放主体基本信息
排放单位名称
|
|
单位性质
|
|
报告年度
|
|
组织机构代码
|
|
法定代表人及职务
|
|
所属行业
|
|
行业代码
|
|
注册地址
|
区(县)
|
经营地址
|
区(县)
|
邮编
|
|
通讯地址
|
区(县)
|
邮编
|
|
单位分管领导
|
|
电话
|
|
传真
|
|
单位管理部门
|
|
传真
|
|
部门负责人
|
姓名
|
|
职务
|
|
电话
|
|
传真
|
|
手机
|
|
电子邮箱
|
|
联系人
|
姓名
|
|
职务
(职称)
|
|
电话
|
|
传真
|
|
手机
|
|
电子邮箱
|
|
|
|
|
|
|
|
|
|
表C-2 排放主体主要生产情况
总产值(万元)(按现价计算)
|
|
主要产品名称
|
年产能(单位)
|
年产量(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C-3 基本排放情况说明
排放边界说明
|
1、直接排放
与生产相关的固定燃烧设备及厂区内运输车辆类型、数量、化石燃料类型等相关说明。
2、间接排放
外购电力、热力使用的相关说明。
|
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工艺流程介绍(可附图)
|
|
(二)监测实施情况说明
表C-4 监测实施情况说明
是否与监测计划一致
|
□ 是 □ 否
|
监测计划是否更改
|
□ 是 □ 否
|
监测计划更改说明与相关附件
|
|
排放类型
|
□ 直接排放
|
□ 燃烧排放
|
□ 过程排放
|
□ 间接排放
|
|
|
|
(三)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直接排放计算
表C-5 分设备类型、分燃料品种直接排放
设备类型
|
机组名称/编号1
|
燃料品种
|
燃料消耗实物量
(t或m3)
|
燃料低位热值
( KJ/Kg或KJ/m3)
|
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t-C/TJ)
|
设备氧化率
(%)
|
排放量
(t CO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度排放合计
|
|
注1:不能分到每一台机组的可不填此表。
表C-6 分燃料品种相关参数获取方式
燃料品种
|
低位热值( KJ/Kg或KJ/m3)
|
单位热值含碳量(t-C/TJ)
|
量值
|
获取方式
|
采样检测频率
|
检测方法
|
量值
|
获取方式
|
采样检测频率
|
检测方法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表C-7 分燃料品种库存变化与实际消耗量数据
燃料品种
|
期初库存量
(t或m3)
|
期内调入量
(t或m3)
|
期内调出量
(t或m3)
|
期末库存量
(t或m3)
|
期内实际消耗量
(t或m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C-8 分设备类型、分燃料品种氧化率数据
设备类型
|
机组名称
/编号
|
燃料品种
|
氧化率
|
量值(%)
|
获取方式
|
检测方法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
|
|
|
□检测值□缺省值
|
|
(四)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直接测量
表C-9 测量法直接排放
排放源
|
测量值
|
连续测量时间
|
测量仪器
|
温室气体排放量
|
名称及编号
|
型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计
|
|
(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间接排放
表C-10 外购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
能源品种
|
外购量
(104kWh或GJ)
|
排放因子
|
排放量(t CO2)
|
电力
|
|
7.88 t CO2/ 104kWh
|
|
热力
|
|
0.11t CO2/GJ
|
|
(六)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表C-11 温室气体排放汇总(单位:t CO2)
排放类型
|
排放量
|
直接排放
|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
|
生产过程排放
|
|
间接排放
|
|
总排放量
|
|
上一年度总排放
|
|
(七)不确定性说明
表C-12 不确定性说明
列举可能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及为降低不确定性所采取的措施
|
|
(八)附件
表C-13 其他说明
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
(如生物质燃料排放、废弃物处置等内容)
|
(九)真实性声明
表 C-14真实性声明
声明陈述
本年度排放报告完整、真实、合法。如有不实之处,本单位愿负相应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特此声明。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企业公章) 年 月 日
|
附 录 D
不确定性量化方法
对于核算某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总的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单个参数的不确定性累加得到。通过单个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到总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误差传播定律,二是使用蒙特卡罗或类似的技术,蒙特卡罗主要适用于模型方法,在此重点介绍误差传播定律法。对于单个排放主体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应用两个误差传播公式,一是加减运算的误差传播公式,二是乘除运算的误差传播公式。当某一估计值为n个估计值之和或差时,该估计值的不确定性采用下式计算:
(1)
式中:
Uc是总的不确定性(%);
Us1…Usn是n个相加减的估计值的不确定性(%);
μs1…μsn是n个相加减的估计值。
如某企业有两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分别为30±2%吨和40±10%吨,根据1误差传播公式可计算该企业二氧化碳总排放的不确定性为:
当某一估计值为n个估计值之积时,该估计值的不确定性采用下式计算:
(2)
式中:
Uc是总的不确定性(%);
Us1…Usn是n个相乘的估计值的不确定性(%)。
如某企业一年内褐煤消费量9000±5%吨,褐煤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2.1±10%吨二氧化碳/吨褐煤,则该企业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为: